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第18屆臺大文學獎 散文組決審會議紀錄

第十八屆臺大文學獎  散文組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1512031400
地點:雅頌坊
主持人:高嘉謙
評審:蔡珠兒、胡金倫、柯裕棻
記錄者:盧思諭

評審過程
高嘉謙:本次場次有錄音,我們將按正式的方式來討論這次的二十篇入圍文章。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三位評審,其中兩位評審老師,蔡珠兒女士和柯裕棻老師,我想應該不用我多做介紹,兩位都是很有名的作家,但可以提及的是,蔡珠兒女士是我們臺大中文系系友。另外我要介紹的是胡金倫先生,他是聯經出版社的總編輯。過去在書店上看到的許多對岸小說、現代小說、現代學術書籍,大概都經過他的手,是非常優秀的兩岸著名編輯。我們就客氣話不多說,進入決審的會議流程方式,我想我們待會要作第一輪的圈選投票,也許先針對這二十篇入圍作品,簡單地發表感覺或想法,做一個總論。我們先請蔡珠兒女士。

蔡珠兒:實在是很不好意思,叫一個五十幾歲的大嬸來看一個二十幾歲、甚至剛到二十歲的年輕人的作品,可能很難感動。我用自己現在閱讀散文的標準來看,努力地去了解這些文字背後的熱情和訊息。大部分文字都相當不錯,題材涵蓋也算廣泛,但散文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我自己在寫作中經常警惕的一點是:「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我就老實講噢,在這二十篇入選的優秀作品中,我看到太多「我」,絕大多數通篇都是「我」。我自己的感受是很複雜的,文字是我手寫我口沒錯,但是通篇都在寫「我」,「我」的大寫非常嚴重。這個「我」,其實有很多層面和不同高度,「我」太多了,「我」放得過大,就被自己的影子所遮蔽,也就看不到跟世界的關係。或者說,你的焦距沒有調整到文學應該有的距離,不具備關照的能力。但我想這是一個進化或者努力的過程,想當年我不也是這樣,一直到能夠看到別人,能夠看到你或他,以及其他我不認識的芸芸眾生。只能說,對於散文裡面這個「我」,我比較謹慎和龜毛。
  很榮幸能夠回到母校來擔任文學獎評審,文字有很多判斷標準,我只能用我自己的標準,來做出篩選的決定。我的標準大概有三個,根據重要性排順序,第一個,就是言之有物,這是最重要的。「物」是人物或故事,一個主題或感覺,總之是有話要說;第二個是文字技巧,既然叫散文,文字起碼要乾淨清楚,有把事情講清楚的能力;第三個,我覺得在這次的作品中比較弱、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就是結構,大家都以為散文只要「散」就好了,其實不是的。這個「散」字在於它的意境,以及能夠把題旨拋出去的弧度,就像釣魚一樣,並不是指結構。一般卻都誤解了,以為散文就是想到哪寫到哪、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因此容易流於喃喃自語,成為意識流獨白,其實散文的結構應該嚴密完整,這點也是我看重的。我就用這三個標準來判斷,第一、是不是有話要說,內容是不是言之有物,有具體要表達的題旨;第二是文字有基本技巧,敘述通順清楚;第三是結構完整。這是相當傳統的觀念,我就據此來評斷。
胡金倫:我在這邊接著下去講,我相當認同珠兒姊的評審標準。因為這幾年我參加各種不同的文學獎,我通常會針對不同性質的文學獎,放不同的標準。比如說全國性、比較大型的話,我的標準就非常高。那如果是學生的,如中學生或大學生的文學獎,就有不同的標準,標準放寬一點。我是第一次擔任臺大文學獎散文組決審的評審,看完了這二十篇,我覺得好的作品還是有,相較於過去我做的一些比較大的文學獎,似乎有些寫得比一些報社辦的大型文學獎還更優。那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還是有機會鍛鍊自己的文筆。當然裡面還是結構很重要,就像珠兒所說的,這次決選的作品中好像真的有像我手寫我口,很隨興,真是散文散到不知道去了哪裡,這是我覺得寫散文一個很嚴重的瑕疵,就是結構的部分。我在看這些作品的時候,腦袋常常就會浮起「真」、「假」,真實或虛構,這從來就不是我的標準,那我覺得寫得好,就是一個可以打動人的故事,謝謝。

柯裕棻:這次作品的品質非常平均,很難選。我第一次選的時候,自己就先選了十篇,後來發現,噢,十篇就是一半了。這十篇跟另外沒有被選上的十篇,差距只有一點點。正面來說,確實都是很好的文字作品集合起來;但是負面來說,就是沒有非常特出的,沒有讓人覺得非得要選這一篇不可的作品。後來整體看起來是,犯的錯誤越少的作品會越能夠出線。有幾篇在寫一些內心生活心得時,會有點傾向說理,或是要寫一種生活的體悟,可是在散文裡面,要講到生活體悟,必須是畫龍點睛的重點,其實應該是要更豐富的。我看到的狀況,反而是在(說理)那邊弱掉了。我覺得這有點可惜,(說理)很方便地去引用書本或是一般俗常會說的話來解釋前面寫得非常深刻的那些人事經歷、在闡釋體悟的時候俗掉了。一般來講,這就是寫散文最害怕的事情。所以,這些人生的體悟啦,或是這些說道理,最好不要從書本裡面引述,而必須要另外營造另外一個詩意的點,那個點必須要是前面鋪的梗。這不是一個原則,而是避免敗筆的方法。另一些細節我們逐篇評論的時候再談。
另外有些狀況是,作者在求表現時,會追求某種文字的力道,會希望營造一些火花,可是在雕琢的時候,有時會失手或者是失穩。在求表現或求出格時卻失穩,反而很容易變成非常明顯的敗筆,就好像你在雕刻翠玉白菜的時候,你要刻那隻蟲,結果你把腳給弄斷了,那倒不如一開始不要有那隻蟲。所以這是在要怎麼樣去駕馭形容詞或駕馭某一些自己非常精心營造的一些句子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有結構問題,剛才兩位都談到了。幾篇的狀況是,結構上到後面文氣不足,前面是足的,但是到後面整個就弱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結構考驗一個作者的氣長不長,你的力量夠不夠把讀者帶到你希望他去的地方。如果是王文興老師的說法,就是你從頭到尾連標點符號都要在意的。你需要的是(成為)一個非常處心積慮、有心機的作者。
另外一點是對自我的描繪和投射,這難免是年輕的作者會有一些共同的主題,譬如說童年、青春、家庭、自我的困擾。除了幾篇是因為(作者)他可能是醫學院或者是其他的學門,是比較專業的學科,在人生二十幾歲的階段,就會遇到大量的生老病死。這些相同的童年青春家庭、自我成長困擾,或者是生死的主題呢,大概都很難避掉自我的投射。但是你要如何寫自己,這是難上加難。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我們是在嘗試寫一種旅程,一種缺陷或是某一種困惑的描繪,有一些來自家庭、有一些來自童年的經驗、有一些來自青春期的某種掙扎或者是回憶,這些都好,但是這種「我」的鏡像投射,要如何去營造,這個考驗寫作功力。「我」最難寫,自己最難寫。我建議大家想想白先勇在這個年紀,白先勇也曾經在這個年紀吧,也曾經在這個校園裡面走過。白先勇他十九歲時寫什麼呢?他二十三歲就寫了〈玉卿嫂〉,這是一個才華洋溢的作者。才華以及自己的聰明和苦惱這種事情,要怎麼樣寫出來。他絕對是繞著寫,他不會直接寫這些。所以處理這種問題呢,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等一下我們碰到那些篇章的時候再談。青春期的問題、自我認同的問題、某種有憂鬱症或者比較陰鬱的困境,怎麼樣寫才能夠不失控,你要把馬在懸崖前拉回來,這個很難。有時候同學並不是不夠才華,而是太老實,把心裡的事情全部直接掏出來,但別人不一定想看。你要讓別人願意看,那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高嘉謙:謝謝三位評審老師,講得很具體、給了很多意見,那我想我們進入之後的程序。我們總共要進行兩次、就是兩輪的投票,那我想第一輪的投票,看三位的意見,就是覺得要先圈十篇,或者還是先圈八篇,看各位覺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意見。

(決議:先圈出十篇,再研究票數)

第一輪投票
高嘉謙:OK,那我們現在看到,三票的只有一篇〈白色角落〉那因為我們等一下要進入到第二輪投票的時候,我們要選六篇,要不要針對三票的、二票的講一下看法,然後彼此交換一下意見。那我們講講三票的那一篇好不好?2號〈白色角落〉,先請蔡老師簡單講一下。

蔡珠兒:這篇在我心裡面,是一個比較滿意的一個作品,很明顯就可以看得出來,除了他的文字技巧算是普通,我覺得他有誠意把一個事情講得清楚,也就是言之有物。中間很難得觸及了醫院裡的情況,除了觸及了一般傳統醫療書寫的這種生病死、生命無常的感嘆外,很重要的是,他觸及了台灣的社會現狀,講到邊緣人,還有台灣的外勞處境,我非常被觸動。

胡金倫:這篇我看完,眼淚掉下來。他其實有點像是分成三個結構,我覺得有點像是人生的三個輪迴,第一個是台灣的中年女性,沒有名字;第二位是一個外勞男性,可是他有名字,叫吉米;第三段是一個應該是台灣的老年女性。三個都是癌症病患,可是女性沒有名字,偏偏這兩個人是台灣人,然後,第二個是一個外勞,必須注定死在異鄉。這個寫的其實就是有名、無名,認同非常強烈,但他其實整個寫得有點隨興,有點雲淡風輕,但是我覺得整個文意描寫,三個段落裡面其實有互相呼應這個人生。三種不同的家人,而且這三種疾病都不太一樣,所以我在想作者是不是醫學生,或者是醫生,我不曉得,但是我覺得尤其是中間那段,他其實有寫到說這個,「吉米一句台灣話都不會說……但是替台灣的經濟做一份建設……他最後死在台灣,死前身邊只有一個親人……卻大部分人對他的英文名字感到好笑。」這是我覺得他有設定一個特定的技巧在裡面。

柯裕棻:他的敘述立場是出自一個醫師的口吻,面對生命的某一種束手無策,出自醫生的口吻,更讓人感到無奈。這還不是家屬或病患自己本身某種的掙扎或執著,而是醫生其實已經知道一切都無力回天。他知道,但也只能就看著。這是從醫生的眼睛看到的生離死別,他寫的手法非常質樸、直白,直面這些生與死,然後這裡面有三個不同的生死的故事。講到貧困,然後講到離別。我在還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被他打動,掉下眼淚。我已經不記得看散文有多久沒有掉眼淚了,這篇是很難得的,他不是很炫技,但他能夠直白地把情感攤還給你,而且他能夠很平靜地告訴你三個故事,我覺得這很難得。

高嘉謙:好,謝謝,那我想剩下的兩票的文章,那各位是要一篇一篇針對來談呢,還是三位總合在一起表達一些意見,看各位的意見。

(決議:剩下的十篇兩票的文章,由一個評審個別地一次把它講完,就是綜合比較兩票的文章,有特別的篇章有意見的再獨立出來講。)

蔡珠兒:3號〈小坡上的狗舍〉,這篇文章我看了四次以上,第一次看時很感動,但是第二次就看出它的不足,過於瑣碎冗長。他照顧流浪動物,做一天的義工,於是刻劃一日的心情。我覺得非常地,呃,(有)結構問題,文字也比較平淡,所以一千兩百字可以寫完的東西,卻拖很長,枝節的鋪陳得也不夠理想,所以第二輪的時候我把它刷下來。4號〈在復健室〉是我個人還滿喜歡的,裡面有很多都是在講身體的關係,不管是身體的症狀,或是一些精神的症狀,他面對的是自己的身體,在復健過程中的描述和感想。這本是很切身的主觀經驗,他卻可以把自我抽離出來,寫得比較客觀,把「我」放在比較遙遠,另外一層的視點,來看自己的身體經驗。可惜的是,它的結尾還是有點像柯老師剛才講的,說理太多,把前面鋪陳的情境覆蓋了,遂成敗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應該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我還是投他一票,因為他的文字和觀點是我欣賞的。
  5號〈一夜〉,也是我很掙扎的一篇,〈一夜〉的文字相當的炫、非常的老練、熟練,但是內容比較空虛,即便他觸及了這次參賽作品中唯一的異國經驗,但是他寫的,呃,很可惜,卻沒有對準焦點,他試圖要寫異國、又要寫性別,寫同性的曖昧戀情,最後題旨渙散零落,唯一的就是文字可取,結構也勉強還可以。6號〈按摩〉也是談身體的,這篇也是我考慮很久的,他從身體觸發,描寫細膩,感慨良多,可是好像原地打轉。散文的結構,有一點很重要的,並不只是起承轉合,而是到最後「合」的時候,能夠帶讀者到一個不同的、離原點不一樣的地方,如果又回到原點的話,那就沒什麼意思,看了半天卻原地打轉,我覺得〈按摩〉的問題就在這裡,他最後的合,並沒有把身體感的描述,推陳到另一個層次,引出新的觀點。7號〈約伯記〉是我個人滿喜歡的,雖然它也說理太多,但是充滿年輕激烈的、對生命的不解和質疑,這是從兩千多年前〈楚辭・天問〉到現在,人類都有的相同疑惑。再來是9號〈北方南方〉,這個題目非常好,但是寫壞了,感性氾濫,寫鄉愁過於膚淺表面,所以我沒有投他一票。11號〈孩子〉,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在掙扎,第二次我覺得她寫性別,一個女性對身體,還有接觸到身體和母語的關係,我覺得太陷溺,所以沒有選它。13號〈雲海PM2.5,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一篇,結構最完整,文字也最精簡,在不到兩千五百字的字數裡,很有效地交代題旨和事件,帶出空氣汙染的議題,所以我個人相當喜歡這一篇。15號〈虛室〉也相當有企圖心,文字也還可以,但是過於虛無冗長。18號〈慶生者〉這篇,是我自己相當喜歡的,這次二十篇作品中,有不少觸及到死亡的問題,寫親人、同儕、戀人的死亡,死亡其實是非常難寫的,這篇卻處理得相當好,用一種清淡舒緩的筆調,寫生者與死者的類比,愈清淡,鋪陳的張力就愈深沉。這篇文字也相當好,缺點是流於悼亡俗套,比較沒有新意,然而失誤也少,所以還是相當不錯。19號〈先知〉是我第一次讀時很喜歡的,但第二次以後,我就感覺故事雖好,後段卻很可惜,抓不準,沒有直攻核心。就像廣東話說的,「捉到鹿不識脫角」,鹿茸是鹿身上最有價值的,捉到鹿,卻沒有割到鹿角,很可惜。

胡金倫:3號〈小坡上的狗舍〉基本上就是一個,義工照顧流浪動物。因為通常在一個比賽裡面,同類型的作品會被拿出來互相比較,所以〈小坡上的狗舍〉某個程度,我就會拿它來跟〈白色角落〉比較,因為有一點點相似性,都是以照顧為主,但一個是人、一個是動物。所以相較之下,〈小坡上的狗舍〉就會覺得他有點一般性的敘述,到最後好像沒有一個高潮,就是跟你敘述他們怎麼樣照顧動物。4號〈在復健室〉其實大致上講的是復健室這個功能每個地方都有,但裡面他其實要帶到的是,從自我的身體出發,提到的是母親的身體,那有點類似於一個自我的書寫。5號〈一夜之間〉其實我沒有選是因為有點介於小說。我想,在寫散文的時候常常會壞在結構。這裡面其實有很多篇常常就是,後面結構不應該再多講一段話的問題。然後,6號〈按摩〉我其實非常喜歡,因為其實按摩是一個很細膩、非常細微的動作,但這個作者我懷疑他是不是復健師,因為他對按摩這動作有非常仔細、又非常細膩的書寫,當然這種一般我們都把它歸類成一個小敘述、一種比較自我的個人敘述,但這個很小的題材,我一直想起以前鍾怡雯寫〈垂釣睡眠〉,就是寫她失眠的故事。那這個人就寫一個按摩師的故事,有點像在跟畢飛宇的〈推拿〉致敬,其實看得出在寫一個工作,就是按摩師的職業。9號〈北方南方〉我有選,但就是在我的十名的邊緣,因為好處就是文字非常乾淨俐落,因為他從一個大的角度談廣州到台灣,其實談的問題就是國族認同這個問題。11號〈孩子〉實我本來第一輪沒有選,但後來我把它選進來了,其實這也是一個女性書寫,他寫自己想要孩子,沒辦法生孩子,去回溯自己跟母親的關係,這回到以前一般我們常看到的母系的書寫。13號〈雲海PM2.5就好像一般的遊記,讀起來就是比較一般的遊記故事。然後15號〈虛室〉我也沒有選,因為覺得讀完好像有點虛,而且覺得文字有點冗。18號〈慶生者〉講的應該是同學往生的故事,相較之下,跟〈白色角落〉,會被比下去。然後19號〈先知〉因為我覺得他的這個文字敘述方式有點凌亂,壞在結尾,覺得很可惜。

柯裕棻:我發現好像我跟兩位評審都有交集。那個3號〈小坡上的狗舍〉,是一個相當輕快的(作品),尤其他節奏掌握好,然後寫溫度啊、氣味啊、光線等各式各樣的細節上的東西,都抓到一些狗的樣子。作者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這個是絕對必要的寫作能力。他在後面對話的那些節度,有一些掌握,我覺得這個地方也很好。他的缺點在於前面的分段有點狀況,就是一開始的部分如果能再調節一點,名次會更往前。但是這個作者絕對是很好、有很好的寫作能力,他的觀察力是很好的。4號〈在復健室〉跟〈按摩〉一樣,都是在講身體運動,以及家庭家族之間的、或是肉身之間的某種體悟。〈在復健室〉講他去做復健,他有頸椎的問題,復健必須把脖子吊起來,我以前也吊過這機器。他身體忽然失去某一種功能的時候,他知道以前的一切都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所以他把這個機器、肉身、母子或是母女的感情拉長,文字上做了一些安排,如果可以安排更多連結就好了,如果可以寫身體跟機器的關係,還有母親的關係,他母親好像也有骨頭方面的問題,加上他本身也有一些毛病,如果能把這些拉得更緊的話,那這篇就很厲害,因為他已經稍稍碰到一條隱形的故事線了。5號〈一夜〉這個是很聰明的作者,剛才珠兒也談到的,他有非常多漂亮的文字,很聰慧的。〈一夜〉這個有點像是,其實不是一夜情啦,但乍看好像是。他是一個淡而憂傷的旅記。寫一個晚上,兩個人之間有一些尷尬、有些探測、有些猶豫,各自懷著各自的傷痕,彼此看見自己的過去這樣子。如果前面鋪陳少一點,後面的敘述再多一點,兩個人終於碰在一起的時候,身體的感覺再多一點的話,這篇也是無懈可擊。6號〈按摩〉這個剛才稍微提到了,重點就是身體的感知。肉身這個概念,怎麼樣去經營出來?這個肉身來自於家庭、來自於母親所賦予。這個作者是相當嫻熟的寫作者,他的形容詞啊、名詞,詞彙驅遣已經非常熟練了。但他有一些比喻的適切性需要再討論,因為,呃,我覺得,在形容自己幫母親按摩的時後,用「把玩」這個動詞不太恰當。譬如說,他可能找不到一些貼切的動詞,但動詞這件事情,是我們在寫的時候,盡量簡約地描述事情狀況的重點,在動詞上,有一些需要再斟酌的地方。9號〈北方南方〉是一個很平穩的主題,他雖然寫童年的某些記憶、他的成長的過程,但很奇特的狀況是,如果我們單篇看的話,這篇沒有非常顯眼的地方,但在很多篇求表現卻在失穩的狀況之下,它就容易被看見了,它會讓人覺得這個作者非常知道自己要說什麼。他寫一些植物和他自身的經驗,很踏實地寫出他家庭在各個城市之間流動的經歷。節奏非常穩定,詞彙的使用沒有差錯,它沒有犯錯,他也不刻意地造作。如果其他的文章也沒有犯錯的話,它就會失去它的光芒。可是因為其他的文章犯一些錯誤,所以它就會浮顯了,這個作品的特點是,它(的名次)取決於其它的作品狀況,這是一個比較平穩的作品會遇到的狀況。11號〈孩子〉是一篇比較特出的作品,它寫父母的關係,然後講那些親近關係的磨難,還有傷害。這傷害都是無緣由的,因為母親並不是因為恨她而折磨她,她自己也明白這點,但是這還是傷害了她,這個傷害還是在,所以她一直在思索生命血緣的羈絆、枷鎖,彷彿是出自於愛。因此她也想要一個孩子,她幻想她能怎麼做、怎麼做……這樣子。她把對母親的一些很複雜的情感糾葛,投射在自己想像的、想要生養的對象上、不存在的孩子,這是慾望渴求。文章中很特別的是,「父親的缺席」這件事情她沒有處理,我想這對作者而言很傷痛,所以她避開了這個。她點到這件事,但完全沒有處理,使得這個文網最密的地方看起來是空的。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靈巧聰明的作者,事實上是有寫小說的天賦,可是寫散文你只能很誠實的面對了。寫小說一定可以避開,你可以有很多的營造、很多的情節,但是寫散文你避開的地方,那就是個空洞了,這個是我覺得她可以繼續處理的。13號〈雲海PM2.5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篇,他寫登山啊、雲海啊,寫空氣的質感,寫森林的溼氣,這幾個細節處理得非常好。他寫太陽照到雲的光線,或太陽照到森林的光線是如何,沒有用太多的形容詞去堆砌,這也很好,他的收尾也收得非常好,中間稍微談到空氣品質的科學問題,但是這裡還不是太偏。他如果有什麼弱點的話,是在許多四千字的文章裡面,他的份量不夠,但是如果在兩千字的文章裡做競比的話,他絕對是前面的名次,這個作者的文字很簡約、很乾淨,他不累贅。15號〈虛室〉這篇文章寫孤獨,寫悼亡。他在哀悼他的同學,其實也是在哀悼自己的青春。他寫孤獨是從日常生活裡面不斷的重複來寫,而這些重複有不同的意義。他同時也是在寫空間中的現在,但是種種的現在都指向從前的路徑。因此他雖然是逃到了一個空間裡,卻仍然走不出來,大概是這樣的嘗試。但是,確實也是剛剛談到的,有點紊亂。如果有一些回憶能刪節的話,這篇的結構就會很完整。18號〈慶生者〉一樣是悼亡,但這題目取得很好。他們去慶生,還帶了一個生日蛋糕,但他事實上是去哀悼的。故事中那個女孩死了,活下來的同學有一種懊悔、懺悔,是兩個人之中,一個人活了、一個人死了,他好像虧欠了什麼,這個作者也是在感嘆生命的無常。很可惜的一點,他沒有做多一點的嘗試,跟剛剛〈北方南方〉一樣,是一個穩定的作品。這作品本身沒有出什麼差錯,很知道怎麼樣去寫情感、寫回憶。19號〈先知〉是在側寫通陰陽鬼神的六叔一生。這個作者並不是直接去寫六叔,他是側著寫,加入他自己的疑惑,有一點信疑參半的心情。沒有處理到的、很可惜的是,六叔本身也是被這樣世人看著,所以作者的視野也就是世人看六叔的某種眼神,作者提到這個,但沒有更深刻地去把這個部分梳理出來。但是他的描述是非常流暢、不做作,他不會把很多的情感、哀嘆,直接堆砌在這個他對於六叔人生的看法裡面。六叔的人生也是有一種混亂,他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處理,而且沒有成為敗筆,他沒有在這裡裝模作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誠懇的作者,寫得很踏實。

第二輪投票
高嘉謙:那現在要進入到第二輪的投票。我們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直接針對三票與兩票作品,排出六個名次。第二個方法就是只圈選六篇,但是不排名次,圈選完之後呢,再綜合討論調名次,但第一種也還是有調整空間的,看各位的做法。

(結論:採第一種方式進行投票)


高嘉謙:OK,經過這樣子的統計後,票數比較清楚出來了,各位可以看到編號二、四、六、十一、十三、十八,各位針對這六篇,看名次要怎樣排列。第一名公認上沒問題。

蔡珠兒:我個人喜歡〈雲海PM2.5〉,但就是屬於犯的錯比較少的。字數只有兩千兩百多字,在其他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四千多字的作品中,它非常精準、不拖泥帶水,而且觀察力、描寫都非常到位,一下去就是沒有虛筆,沒有浮濫、虛度的用字,所以我非常喜歡這篇,我曾經一度想過給它提名,所以我要替它拉票。

胡金倫:基本上〈白色角落〉是我們三人的第一名,〈雲海PM2.5〉如果第二名我也同意,那這兩篇寫法相當不同,一個非常雲淡風輕,一個非常精準,它其實最後一句話寫得很好,就是畫龍點睛吧。裡面有很多篇不應該再寫一個廢話,把整個散文都破壞,我覺得這篇後面的結構最完美。第三名就是〈在復健室〉,或者按照票數的話,第一、二名的票數較接近,而第三名跟其他剩下共四篇的票數比較接近,我想說有沒有這種可能,只有一、二名,看要不要不給第三名,是因為我看到分數的關係,我有讀出這兩篇跟其他四篇的懸殊。

高嘉謙:你們可以彼此說服彼此,或看看有沒有什麼意見。

蔡珠兒:如果可能,還是不要第三名好了,從缺,因為他們的票數差別就不會那麼大。我先講一下我不喜歡〈孩子〉好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個文字。開場第一句讓我眼睛一亮,但非常的拖泥帶水、非常陷溺,這個孩子其實是個反諷,她其實並不想要孩子的,她只是用它來做一個投射,把她的緊張、衝突、失敗都投射到一個新的生命上。這個是我個人不太喜歡的,我覺得他是找定了一個框架、有一個框架,然後去作文,我感覺不到這個作者的誠懇。相對來說,〈在復健室〉我覺得他比較誠懇,他是觀看於自己的病痛,他其實更有權利去講我這裡痛、我這裡難受的,可是他用的是比較抽離的筆法,他看的是別人,他在描寫別人,甚至看到復健機器,他都把它擬人化,那我覺得這也是相當難得的,所以我理想是第三名。

胡金倫:我覺得〈在復健室〉最大的敗筆是結尾,有點說教的方式。這篇和〈孩子〉其實各有優缺點,孩子有點像在murmur。父親其實在〈在復健室〉也缺席了,相對之下,〈孩子〉稍稍侷限,只圍繞在女性的身體去談自己的故事。

柯裕棻:我給〈孩子〉的分數是比〈在復健室〉高,因為兩個作品都要寫心裡感知的親情道理,都是親子主題。〈孩子〉這個作品在處理時,已經知道一些元素的經營,有一些技巧,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作者,只是沒做好而落了痕跡時,看起來會像不誠懇。她對親子關係有隱隱的恨,我喜歡這種隱隱的恨。她要是直接講恨,我大概就不選了,她剛好是繞開來,去講跟母親的關係。她也繞開了父親這件事,對於父親的缺席沒有多做處理,這很可惜。我覺得〈孩子〉這個部份之所以會讓人看得不舒服,是因為隱隱的恨這件事情,還有她迴避了父親這件事。生命的缺憾在這裡有不同的比重。〈在復健室〉是一個很真誠的作品,他對母親的愛是非常明白的,確實會感人,但是開始講道理的時候我有點「撞牆」了,我寧願他就哀號都好,老套句子要吞回去的,有體悟的話要換個有創意方法講出來。寫散文時講道理,人生的體悟是畫龍點睛的,需要讓他成為作者自己的話語。要成為自己的話而不是引述別的成語,應該要抓得更緊卻鬆掉了。寫作者必須知道自己在練習甚麼,我感覺〈孩子〉的作者已經知道她要做什麼事情了,但〈在復健室〉大概還在摸索著。他的情感絕對是真誠的,如果他能夠再處多一點機器跟肉身的關係就更完美了。

胡金倫:我覺得這是一個愛、一個恨,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兩個都第三名,或者是兩個都變佳作。

柯裕棻:兩個作品都是有缺點的,但照目前分數排起來的話,〈在復健室〉是第三名。

胡金倫:我覺得相較之下,第二名跟第三名的差別很大,有很大的差距。〈白色角落〉裡面,你看那個醫生對病人時,從一直上網到那種心態的轉折,是讓人會感動的。

蔡茱兒:對〈孩子〉的不喜歡,是來自於感情的記憶。如果就文字、基本上的標準來說,我不太看得下去。它的思想和意識的確是有它的特異之處。但我假設我先是一個讀者,然後才是評審,〈在復健室〉我看得下去,我希望是第三名。

宣讀得獎作品
第一名:白色角落
第二名:雲海PM2.5
第三名:在復健室
佳作:按摩
佳作:孩子
佳作:慶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