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第17屆臺大文學獎 初審介紹

感謝九位辛苦的初審老師!

新詩組評審:楊小濱 凌性傑 林禹瑄




楊小濱,生於上海。1996年獲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現代詩》、《現在詩》特約主編。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獎」)、《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專書《否定的美學》、《歷史與修辭》、《中國後現代》、《語言的放逐》、《迷宮雜要亂彈》、《感性的形式》、《欲望與絕爽》等。近年在兩岸各地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並出版觀念攝影與抽象詩集《蹤跡與塗抹:後攝影主義》。2013年獲納吉·阿曼國際文學獎最佳創作獎。





凌性傑高雄人。天蠍座。師大國文系、中正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臺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現任教於建國中學,著有《彷彿若有光》、《自己的看法》、《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傑》、《找一個解釋》、《有信仰的人》、《愛抵達》,編著有《青春散文選》、《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








林禹瑄1989年生,曾獲台大文學獎,6月即將畢業。有詩集《夜光拼圖》(寶瓶出版)、《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角立出版)








散文組評審:王盛弘 劉梓潔 李時雍


王盛弘,彰化出生、台北出沒,寫散文、編報紙,著迷於文學、藝術、旅行、植物,愛好觀察社會萬象,有興趣探索大自然奧祕,賦予並結合人文意義;曾獲金鼎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眾多獎項,為各類文學選集常客,多篇文章入列大專院校通識科教材;2002年以「三稜鏡」創作計畫獲台北文學寫作年金,後擴充為三部曲,同心圓一般地,自外圍而核心,2006年推出以11個符號刻畫海外行旅見聞與感思的《慢慢走》,2008年出版描敘台北履痕與心路的《關鍵字:台北》,《大風吹:台灣童年》為此一計畫的壓軸,凝視十八歲出門遠行前的童少時光。另著有散文集《一隻男人》、《十三座城市》等書。






劉梓潔,一九八○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曾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著有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散文集《父後七日》、《此時此地》。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李時雍1983年生於台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任職《人間福報》副刊編輯,並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2013-)。
寫字的人,學著跳舞。作品曾入選《九十六年散文選》、《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與父親李瑞騰合著有《你逐漸向我靠近》。201312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給愛麗絲》。







小說組評審:鄭穎 黃麗群 巴代


鄭穎台灣省澎湖縣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教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教授 創意寫作、小說選讀及習作、歷史小說與武俠小說、詩選及習作等課程。








黃麗群 
1979年生,政大哲學系畢,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短篇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二獎(首獎從缺)。現任職媒體。





巴代Badai),1962年生,卑南族Damalakaw大巴六九部落裔。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部落文史工作者、專職寫作。曾獲原住民文學獎、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吳三連獎、全球星雲文學歷史小說獎。著作有:長篇小說六本,短篇小說集一本,研究專書兩本。
小說主要關懷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的適應,長篇小說則以族群歷史、文化作為創作素材,作品的特色具濃厚的歷史現場感,豐富的文化意象與細膩的戰爭情緒,作品有極高的辨識度。




第17屆臺大文學獎 作品入選及決審會議預告

今年投稿數量較去年又增加了許多,競爭激烈的情形下,恭喜入選的同學!
決審會議各組將由三位老師評審,評審為公開會議,屆時歡迎旁聽。

新詩組    5/26 () 13:00 雅頌坊
小說組    5/27 () 18:30 共同102
散文組    5/28 () 09:00    雅頌坊
劇本組    5/28 () 18:30 普通505

在此也和大家分享王聰威老師的一篇散文,描寫學生時代時自己投稿文學獎的心情,
相當有意思。「我好懷念在那些投稿比賽的時刻,我對自己有著深深的期待,也會自己的未來充滿想像,覺得只要再往前踏一步,我就會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新詩組 (共計74篇投稿:入選20篇)


1.          漂流木戀人
2.          阿姝的午後時光
3.          雪的聯想
4.          十二樓
5.          協尋小矮人
6.          我會帶你去旅行
7.          城市裡
8.          生存遊戲
9.          永恆的愛
10.      晚安-致開始沉睡的妳
11.      哈利波特十九歲
12.     
13.      We The People
14.      第一聲春雷及其他一些
15.      晚間八點鐘
16.      一般女孩
17.      辜負
18.     
19.      關於末日
20.      占領


散文組 (共計63篇投稿,入選15篇)

1.          夜遊蘭州
2.          河堤閒記
3.          醫院札記
4.          迷路
5.          雨的意象
6.          身為一群過氣偶像的粉絲
7.          記憶的墓穴
8.          是我非常了解的一種……
9.          翠鳥離去之後
10.      蠶蛾
11.      買來的人生
12.      家庭教師
13.      清晨花朵
14.      尖尖
15.      於焉身體,於焉抗爭

小說組 (共計65篇投稿,入選16篇)

1.          李梓毓
2.          動物園
3.          最後一次閱兵
4.          一次別離
5.          他的選擇
6.          雙向道
7.          十字蛾
8.          不老
9.          那計程車司機正講著電話
10.      我在開往有海的方向
11.      風景
12.      標記
13.      禁止吸菸
14.      邊境
15.      邊境牧羊人
16.      廢墟



《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王聰威 著

某個周末,因為要挑些書送給偏遠學校的孩子,我看到書架上還有七、八本《二OO五年台灣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便拿了一本放進宅急便的紙箱裡。其實還有許多8P時代的退書堆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內容不宜小孩閱讀,如果放進去的話是作孽的事。

我翻了翻作品集,裡面有我的得獎小說〈濱線鐵路〉,也就是後來長篇小說《濱線女兒》第一章的一部分。這作品集跟絕大部分的得獎合集一樣,從編輯面看起來十分粗糙,一點也沒有讓人開心鼓舞的感覺,不過內容卻很扎實,除了作品之外,得獎者照片、簡歷、可以暢所欲言的創作自述與得獎感言一應俱全,而且也有完整的決審會議紀錄,小說評審是蘇偉貞、季季和李喬三位老師。這好像是我最後一次參加短篇小說獎的競賽,也是我少數的獲獎經驗,雖然時間過了這麼久了,但讀著他們的評審意見,覺得說的有道理的,還是會想:「嗯,還看得懂我想寫甚麼,不錯嘛!」覺得說的沒道理的,心裡就嘖的一聲:「這傢伙甚麼也不懂!都是他害我沒得首獎的!」一邊這樣胡亂批評,一邊忽然好懷念參加文學獎比賽的感覺,想要得獎,想要打敗別人,想要被看見,想要看決審記錄知道別人怎麼讀自己的作品,而且認認真真地喜歡或討厭自己的東西。

不對,好像不只是這樣,光是將再三檢查過的稿子,以及另附一張寫好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簡歷、聯絡電話、地址的稿紙,加上個人照片一起放進大型牛皮紙袋哩,用膠水黏好袋口,都能讓我充滿緊張與期待感,像是不久就要發現新大陸般的慎重。我會一再檢查紙袋上的地址、收件人是否寫得正確,然後懷疑自己是不是少放了甚麼進去袋子裡,是不是少放了一份稿子,或是忘了身份證正反面影本!啊,果然是忘了那個!難怪心裡很不安,趕快把紙袋撕開來一看,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好好地與個人照片、資料用迴紋針夾在一起。

但是已經把紙袋撕壞了,只好重新拿個牛皮紙袋,我通常會買好幾個備用,這樣也好,紙袋上頭的字還可以試著寫得更工整一些。都弄好了之後,將稿件放在背包裡走路去郵局,在路上心裡有些覺得害羞,郵局人員會不會盯著規定要在信封上標記清楚「投稿某某文學獎」這幾個字,心裡暗自嘲笑我:「這個人居然也想投稿比賽,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會變個作家。」而且因為常常去同一家郵局寄稿子的關係,他們會不會也想:「話說回來,這傢伙也真可憐啊,雖然很想當作家卻一直不成功,最後大概會跟《龍龍與忠狗》裡面演的一樣吧。」到了郵局,當然不知道他們心裡是否真的這樣想過,實際上也沒有人開口跟我說過相關的話。

「裡面是什麼?」郵局人員固定會這麼問。

「印刷品。」稿子和印刷品的郵費屬於同等級,但我不好意思說是寄稿子,總是說寄印刷品。

「要寄甚麼呢?」

「雙掛號。」

非常擔心會寄丟,所以我寧願多花點錢寄雙掛號才安心。

「放上去。」

我將紙袋放到秤上,郵局人員稍微瞥一眼,貼上郵票。

我付了錢,拿著雙掛號的郵資證明,走出郵局。因為拿著郵資證明的關係,我才有「好吧!接下來只能等待了。」的感覺。我會將這郵資證明收進皮夾裡,像是有日期限定的護身符,直到文學獎正式公布,確定落選為止才會丟掉。

然後在回家或是順便去上班的路上,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羅蘭•巴特在《寫作的零度》出版前一天,於巴黎街頭漫步時感到非常緊張,因為他知道這本書一旦出版,整個法國將會為之震動,這將是改變歷史的一刻。

有時候我則會覺得自己像史汀,在警察合唱團推出《synchronicity》這張經典專輯前夕,即將成為搖滾樂傳奇人物的他非常焦慮,他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不知道這種獨特的概念音樂會不會被接受。

當然,我的作品從來沒有引起任何一點點接近他們偉大成就的注目,但我好懷念在那些投稿比賽的時刻,我對自己有著深深的期待,也會自己的未來充滿想像,覺得只要再往前踏一步,我就會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雖然我個人在這方便並沒有獲得像同儕一般的成功,但不管怎麼樣,只要能不失去參加時那種激動的心情,我覺得就非常足夠了。因為,我們可能很快就連這種激動的心情也失去了。




選錄自《作家日常》(木馬出版社,2013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藝文中心 x第20屆 台大藝術季】Here We Art -文字的宇宙 攝影工作坊


今年台大藝術季與藝文中心一起,用文字和影像描繪校園的藝術現場
學員們以個人文學創作為基礎,創作出有拼貼活力的攝影作品!


無法用攝影展現的,就用拼貼吧

人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為了永遠留念某個當下,我們開始攝影。然而生活的牽絲萬緒之中,多的是裝不進一張相紙的故事,攝影雖可以擷取任一時刻的影像,卻可惜無法紀錄完整流動的時空。有的時候影像或許還欠缺一道折痕、一些破損,來象徵內心的撕裂傷;需要一陣茶香、幾片相思樹葉,來傳達思鄉的情意;更或者需要一些摘除、將碎片重新組合,來象徵重新啟程的人生。那些沒有辦法以攝影達到最佳展現的,就讓拼貼來畫龍點睛吧。

工作坊講師 鄧博仁(Momo)
拼貼示範與實作
拼貼底圖示範作品

拼貼(collage)源自於二十世紀初的歐洲,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使用不同形狀、顏色、角度的材質大膽地創作,展現那個時代對於潛意識探索的渴求以及恣意的奇發異想。近代攝影作品中,拍攝阿富汗少女聞名的攝影師Steve McCurry在畫面中使用少數色彩,在紛亂之間還原回寧靜;擅長使用衝撞色彩與大膽佈景的Tim Walker,讓經過設計的編導式攝影仍不失合理性;使用金魚做攝影創作的日本攝影家今道子、把光藏在細微的地方的新銳藝術家許哲瑜等人,皆是利用拼貼的抽象概念,運用多元素材進行原創攝影。

工作坊側拍

學員 朱曼寧作品理念分享

學員 黃銘進作品理念分享

特別來賓 瑞士生活藝術家Kathrin(左) 分享旁聽心得 / 藝文中心展覽策畫 王學寧(右)

3月29日與4月12日兩天於雅頌坊舉辦的工作坊,邀請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鄧博仁擔任講師,讓學員們看到了一位當代藝術家對於拼貼的著迷與熱愛,不論是手繪底圖配上攝影作品,又或是攝影作品配上實體物件,都可能再創造出不同於平面的光影效果。鄧博仁老師更使用實作的方式,讓學員們實際參與拼貼的創作過程。在第二次的工作坊當天,學員們也發表了自己初步創作的結果,老師以一貫幽默爽朗的風格,帶來雙向互動的精彩成效。2014年初夏,台大藝術季與台大藝文中心即將舉辦一場首度結合文字與攝影的展覽,亦是許多參展成員首度嘗試以拼貼、創意的形式,展出自己的詩情畫意。


3/29工作坊全體合影
4/12工作坊全體合影

攝影工作坊
日期:3/29 (六) 09:00~17:00、4/12 (六) 14:00~17:00
地點:雅頌坊

  • 藝文中心展覽策畫:王學寧
  • 工作坊講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兼任講師 鄧博仁 (Momo Deng)
  • 參與學員:官沂鴻、邱亮瑜、高翊祥、沈奕均、林劭叡、朱曼寧、蔣曜宇、杜瀛、林詩庭、黃詠晴、劉定衡、許芷熒、鄭雅涵、黃銘進、張可盼、張奕荃、張耘方
  • 前期徵件統籌:陳建樺、楊淳方、官瑀晴
  • 文句徵件評審:作家 李時雍
  • 工作坊工作人員:王怡人、游采璇、許誌珍、陳韋辰劉宇瑄、呂宜庭、陳星羽、張庭儀、黃筱芸、周恬永、洪筠楨
  • 特別來賓:瑞士生活藝術家Kathrin Stalder

即將登場!
文字的宇宙 成果發表展覽
時間:5/5(一)~5/25(日)
地點:台大藝術季 活大展場


延伸閱讀:
Steve McCurry個人網站 http://stevemccurry.com/
Tim Walker個人網站 http://timwalkerphotography.com/
今道子個人網站 http://www.pgi.ac/content/view/391/63/lang,ja/
許哲瑜個人網站 http://thisisanappl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