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點景人物 新詩展演


置身時間之外
無數個你在這裡、也在那裡
在暗燈裡玻璃櫥窗外
在我身體裡、渺小的心之外
只有在偶然的夢境中相遇

我可以自在來回城市與城市
穿越星星們洗臉的惺忪河面、穿越空曠高架橋
佇立於華燈車河
不再需要被任何人發現
你也不介意
變成一片更小的紅葉
劃過盛大秋天
輕輕飄下來 在我肩上睡著

擷自 第13屆臺大文學獎 新詩組得獎作品 
余玉琦  點景人物






彩排側拍 

寫作就是想像一個特殊場景、一幅圖像的過程。感謝詩人將句子化作一幅畫,讓我們穿梭字裡行間,閱讀風景。話劇社、現代詩社的成員將臺大文學獎得獎新詩《點景人物》改編,5/26即將在紙上花園展場登場。這是一個關於水墨畫與畫中人、賞畫的人之間的故事。閉館後的美術館發生了什麼事?歡迎來看戲!

日期:5/26 () 14:00~15:00
地點:雅頌坊 紙上花園展覽現場
點景人物作者:余玉琦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畢)
演員、編劇:臺大話劇社、現代詩社成員 栢玔x芯亦x華安
水墨佈景創作:艸文子


新詩介紹:

作者余玉琦畢業於師大國文系、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點景人物》是她對於明代浙派繪畫,以及畫作因為歷史、政治因素流散、甚至遭到篡改的一些省思。中國山水畫中的景是畫家心中的景,那意境是畫家心裡的畫面。作者換個角度想像住在畫裡的小人物,經過漫長的等待、穿梭時光,來到了今天,我們在美術館中隔著玻璃欣賞畫作,他們也透過他們的景框視角觀察著看畫的人。作者不禁想像,畫中的人在不同的時空之中,經歷了哪些風景呢?
這次藝文中心特別以紙上花園展場為空間前提,邀請同學就地演出這場結合畫作與新詩的小戲,非常難得喔!
























小畫家介紹:

艸文子 (Wenzee Tsao)
有著書畫與設計雙重背景與才華的艸文子,因為這次藝文中心的邀約,重拾了畫畫的感覺。攤開長長的紙捲,深夜裡文子忙碌地趕工。她說以前大學時不喜歡畫山水,覺得它太虛無飄渺,像是憑空捏出一個沙堡。這次邊畫邊想,重新感受到山水畫之所以迷人,正因它的虛無飄渺,就像詩中所說的,山水畫經常留白,為的是給人想像、給人遨遊。
簡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雙主修視覺傳達設計畢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紙上花園-臺大文學獎閱讀展:
聯絡人:臺大藝文中心 王學寧 (02)3366-1579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關燈前,那現場

他來自森林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沿著葉脈小徑
尋找天賜的禮物
那露水流過的每一個早晨

漫步果實灑落的赤楊小巷
輕輕拾起
季節的銀色碎片  

風來了
吹走銀杏開的小花
還有我們的偏見與傲慢

他來自森林
只有樹知道他的名字


天竺葵

星期天,來的觀眾不多,卻都帶著各自的故事。一位在我們花園待了好一會兒的先生問我們一些植物的問題,聊了一聊發現他比我們懂得都多。他說可惜我要顧展不然帶我去看結了滿樹果實的台灣赤楊。彷彿一股直覺想要回報與他相遇的緣分以及他的誠心,我說:「我跟你去吧!」於是我們啟程,在台大校園逛了逛,兜了兜,撿果實、觀察細微的小花,他語重心長的說:「你做展覽的,要多走走看看,自然的東西以後都可以給你靈感。」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這位先生說他有時慶幸自己沒有走當初可能會選擇的林業相關職業,「不在這個領域,反而能更沒有壓力的去欣賞植物。」看得出來他對於植物的熱愛,背包裡放著採集袋,隨時搜集他喜歡的果實,有些深埋在草叢中的也逃不過他發亮的雙眼。



臨走前,他把撿到的銀杏雌花和赤楊果實都給了我,還交給我一支鎳子和放大鏡,說:「妳留著吧!記得要好好觀察。」他說那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美的東西卻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我心懷感激,記下他的話。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肯定他是個快樂的人,處處為自然而驚奇。

他剛離開,為這次展覽創作插畫的插畫家Daniel緊接著拜訪。Daniel是一個看重創作過程的藝術家,也是位採集自然的插畫家,展場裡便放著他蒐集的各式小物件。每次來台大,Daniel都大包小包,用攝影、用素描記錄他所看見的美。這次則是帶了新玩意「紙黏土」,捏一捏、拍扁,用來壓印植物的形狀。我們捏了捏,揉了揉,壓一壓、桿一桿,這簡單但充滿趣味的過程讓我找回了童心。Daniel說其實創作不見得要用複雜的技術,「有時回歸最單純的技法,反而效果是強的、直接的。」,我們留下了植物的印記,紙黏土就這樣成了樸素又耐看的雕塑;觸得到、感受得到的即興化石。 

 Daniel正壓印蒲葵的樹苗


 菜圃裡的稻殼、土壤也成了壓印的對象
每一個植物的印記都是Daniel的寶貝

    單純看這些葉片、樹幹的紋理,能猜得出他們是誰嗎?
展期中大部分的時間,我希望能待在展覽現場,為的是看看觀眾的反應,也與他們聊創作一場展覽的過程。與其說是觀眾,倒不如說是在展覽遇到的新朋友吧!我也在與你們學習。一場展覽聽來靜態,其實是有機的現場,會遇到誰,會獲得什麼,到當下那一刻才知道。 


傍晚,展覽結束,我拔去一座座展台的插座。劉媽也整理完花園,踏上腳踏車回家。
走廊吹進了一陣強風,我心想:「植物又要在這風大的夜晚默默生長了。」明天,花園又是什麼模樣呢?我們的空心菜種子會順利發芽嗎?我想到動畫「龍貓」裡土壤發芽的那幕,自種子到發芽,小苗、小樹到大樹,成長的過程是養分的累積;時光的縮影。

文/紙上花園 展覽策畫 王學寧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等待太陽 ~ 4/28花園裡的版印工作坊

最好的時光,是以整個清晨
思考,如何喚醒一株盆栽
你在窗前,或者
不在。沒有蟲鳴
沒有一隻行經的貓受到驚嚇

最好的陌生人,總在轉角
遇見,隨機發生的對白
如果有燭火,一頓晚餐在這裡
發生,並輕巧忽略彼此
曾在同樣的通風口
吹涼同一杯咖啡

那麼,最好的居住地
必定是城市經歷一場夜雨
發亮的邊陲,公寓巨大的
呼吸系統,過濾著你
的氣味語調口吻,在每個樓層
飄蕩成各自的鄉音

而雨該怎麼降下來
以何種姿態,在你葉脈般糾結
的掌心,形成河流
乘載那些易於遺失的
車票證件鑰匙圈  穿越
心中空曠的候車亭

日光不來 你將盆栽輕柔
抱起。梳理,傾聽它的乾渴
土壤般細微的心事,無聲
走過大樓明亮的辦公室
無人知曉的末班車,並以整個夜晚
思考如何種植,在城市
被時間燃燒的花園

~「旅居」第15屆台北文學獎  現代詩首獎 趙韡文


那天在捷運上看到這首台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很符合紙上花園展覽的意境呢!短短的詩描寫了對於都市裡的時光、居住地、陌生人的想像。「日光不來 你將盆栽輕柔抱起。梳理,傾聽它的乾渴」,我們的花園經過幾個月的成長也是經歷了日曬風雨,自然的美像是一面鏡子,經常映照著照料者的心境。花藝老師劉媽總是說:「植物是活的,活生生的展品。」她邊說話邊撥一撥身旁的植物,像是在安撫他們,與他們對話。我們是如此幸運,能在大大的都市裡,有一畝小小的菜園與花園,而我們的心情也隨之漸強又漸弱,像一首季節的歌,啦啦啦啦。

那天是陰雨季中唯一有太陽的一天,我們舉辦了一場版印工作坊。利用短暫的雨停時間,大家輪流跑到廣場等待太陽,等待自己的設計經過陽光的洗禮,魔法般地顯影。帶領我們的是勤跑各地推廣版畫藝術的仁信老師,他說這是第一次在沒有版畫教室的場地辦顯影版畫工作坊。一切工具、器材都是簡易DIY完成,大家仍是玩得不亦樂乎。參與的人有臺大學生、職員、附近居民,還有學校職員的小朋友,不論是誰,心中都有一片花花世界,透過採集植物、排版、上色,呈現各自不同的成果,每個人的方巾都是最自然的時尚。



























攝影:江昱德、徐仁駿

也想學版畫嗎,歡迎拜訪台灣版畫藝術的綜合平台  岩筆模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自字裡行間誕生的字與畫」~ 展場單元介紹


「我有多常低頭看著自己用自來水筆書寫的紙張,便有多常凝望窗外。」土耳其當代大作家帕慕克在哈佛講堂中曾這樣說。他是小說家,窗外的一切經過他的眼,成了生動的人物,他提醒我作家不是封閉的孤獨寫作,而是將自己投身世界,將平日的觀察轉換成栩栩如生的文字畫面。他甚至將自己的小說物件蒐集起來,辦了一場撼動文壇及藝術圈的展覽,呈現他創造的世界。作家或許不像我所想的孤單寂寞,因他們的心靈世界是如此豐富而深刻。

每天上班我都得穿過溫州街,那條愜意的小路。我最享受的是邊騎車邊沿途欣賞家家戶戶的植栽和窗景,他們讓我想到歐洲人,經常是「有意識的」經營著居家周圍的景致,抱持著「有人會看見、會欣賞」的心情佈弄一個小花園、小菜圃。自陽台懸掛而下的蔓性植物是他們決定悠哉的記號,是閒適生活的宣言。我感謝他們用心經營的每一個小角落,在我徐徐騎過時,畫面送進眼簾。突然之間,我明白種植是多麼有影響力、渲染力的興趣。

我最喜歡的早餐店是在一個自家騎樓下,老闆利用旁邊的停車位種滿綠色植物,沒有花,大多是觀葉植物卻生意盎然。「老闆這都你種的喔,好厲害!」我說。老闆得意的微笑,「對啊!」彷彿是第一次有人注意到他的園子。我的蘿蔔糕好了,轉身去牽腳踏車,抬頭一看,是一棵好大的芒果樹。

紙上花園展覽中有一個單元叫做「自字裡行間誕生的字與畫」,我們精選了幾篇獨具畫面感的作品,「馬鈴薯魚的誕生」就是其中之一。作者說這是她高中時寫的詩,當時剛好課堂教到巴爾幹半島的紛爭,有感而發寫下的詩。童言童語,卻帶有淡淡的哀傷,像是以一個孩子的口吻描述令人無奈又惆悵的戰爭。

《馬鈴薯魚的誕生》全詩   臺大政治系 黃彥瑄

馬鈴薯魚的誕生
是那樣帶著圓圓的夢在土裡
也是圓圓的夢在傻呼呼的樹蔭下
餘燼裡的平靜恰若晚陽
小小的手掌裡是挑剩的馬鈴薯
小販說不用錢的小小馬鈴薯
矮矮的男孩堅持拿出存了一星期的零用錢
小小的馬鈴薯在他眼裡是胖胖的月亮
盈握掌中是淡淡的月光
他帶回了淡淡的月光
向晚的菜場對著他的背影微笑
小小的馬鈴薯蜷在男孩的口袋
五顆彈珠、三條橡皮筋和一隻沉睡的蚯蚓
扁扁的馬鈴薯在陰影之中哭泣
小男孩的夢裡曾有戰火
斷成三截的路是無法回家的悲傷
雲朵遮蓋天上的十字架
迷路的孩子找不到故鄉的方向
馬鈴薯在砲聲嚇得長不大
浸在火藥味裡的是再也回不來的童年時光
履帶壓過了兄弟姐妹
馬鈴薯綠綠的葉被淚水洗得發黃
小男孩給馬鈴薯雕上了鰓
倚著鰓的是薄薄的鰭
伸不出芽的芽眼是天生的魚鱗
無法端上桌的小小馬鈴薯成了小小的魚
褐色的皮裡是純白的心
小小的魚搖搖尾巴
划著風宛如新木做的風鈴
小男孩在清澈的曲裡入睡
粼粼的水光中有兩雙溫柔的眼睛


插畫/Daniel Hsieh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Things are Scattered;We Pick them Up 一場活的展覽

                                                                                             文: 紙上花園展覽策畫/王學寧

開展10天了,原以為一開展展覽就差不多定型,沒想到植物讓展覽活了起來,每天都有不的變化,我們為這些變化忙碌著,也享受著。桌上、畫框旁的小盆景每隔幾天就會「輪班」,輪流出去曬太陽或是喝水,讓展覽裡的植物隨時保持在最佳的狀態。每株小盆景都是花藝社指導老師劉媽的小巧思,幾個月下來,她用最自然的方式,教我們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把綠意帶進生活裡。觀眾在這除了能閱讀歷屆臺大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還能欣賞各式各樣的植物。

有觀眾來了第二次,說「你們這裡又不一樣了喔!」植物為我們變換每天不一樣的景色,也營造了獨特的展場空間。現在科技、網路發達,許多藝術品能在線上尋得圖片、甚至來場3D逛展,讓我不禁思考怎麼樣的展場讓人必須「親臨現場」,"Be there."
每一次的佈展我們都與展場設計充分溝通,希望除了能完整呈現展品,還能營造獨特的氛圍,一種觀眾來了立即能感受到的氛圍,不論是視覺、嗅覺、聽覺或是觸覺,讓人覺得能花時間,坐下,覺得來到現場是值得的。 我們想提供的是一個心靈休憩的空間。

這次的展場設計是以前大學的學長,建築背景的他,所用的材料是舊電線桿橫木、鋼筋、鐵件等原本應是剛硬的材料,不過透過他的全新詮釋、重組,將藝文中心的小教堂大改造,成了一個鋼筋森林,和下頭懸吊著的手繪插畫、植物,成了有創意的對比。

我將紙上花園定義為一場「散步型」的展覽,蜿蜒在我們設計的走道,可坐可站,可閱讀一篇文章,可欣賞一株植栽,也可以仰頭觀賞教堂的空間與光線。展場裡的小東西很多、很零散,一時之間沒法好好和你們一一說明,還請準時收看我們的園丁日誌,我們將陸續分享展裡的元素、物件。寫日誌不僅是和觀眾分享,也是我們給自己的一個交代,紀錄展覽的過程呢!

今天騎著腳踏車,邊想著展覽的種種特質,心頭忽然冒出一句話:"When Things are Scattered, We Pick them Up ." 很多時候思緒零散一地,唯有我們彎下腰來,一一拾起、重新觀看,一切才有了意義。

攝影/AdDa Zei
展場設計:藍領設計








    工作人員在展場中悠閒用餐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閱讀的人 相約在繽紛的展

看到同事的裙襬, 我就知道春天來了。雨季過後接連的好天氣,讓人趕緊換上輕薄長紗,成為微風的一部分。「紙上花園-臺大文學獎閱讀展」上周五順利開幕,我們在一個冷冷的陰雨天開幕,希望未來能一天天的轉晴。

春天雖然多雨,仍然抵擋不了她濃烈的氣息。上周日一位觀眾說:「你們這展太繽紛了!」若要形容這個展,「繽紛」確實滿貼切的,我們有花園、有書本、有閱讀的人。

攝影/江昱德

閱讀的人,沿著畫框和紅色藤蔓,文字與圖像為我們開路,下雨也好,在植物綠光下,靜靜讀書。沒有什麼事情比閱讀更孤獨卻又同時與外界世界連結,閱讀乍看下是個孤獨的行為,讀者腦海中卻構築著作者所創造的街、隧道、城市。一點也不寂寞。

     插畫家Daniel

開幕當天插畫家Daniel Hsieh也來到了現場,(其實前一天我們就一起佈展到半夜,真是難忘的經驗呀!)這次的展覽除了展出臺大文學獎歷屆得獎作品,我們也精選出一些段落給Daniel發揮、創作,由文字轉換成圖像。文本頓時活了過來。前幾天幾位外國朋友來看展,雖不認得中文字,卻也享受著美好的插畫。這一張張精緻小巧的插畫都是Daniel的原稿呢!

閱讀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季節的支持,
儘管朝我們走來,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文學空間。
展覽花園有株落雨松,他知道春雨已經降臨,
雅致的葉上有著一顆顆透明的水珠。

【紙上花園 展覽開放時間】

4月11日 至 5月31日 10:00至17:00 (每周六以及5/10,5/23休展
官網:http://arts.ntu.edu.tw/activity/view/menu_sn/2/sn/120

【延伸推薦 關於文學與寫作的好電影】

口白人生
里斯本的夜車
客製化女神
黑蝶漫舞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第16屆臺大文學獎 初審介紹

新詩組評審:鯨向海 曾淑美 孟樊 

鯨向海 



鯨向海,一九七六年生,醫學系畢,明日報個人新聞臺「偷鯨向海的賊」。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詩首獎,大專學生文學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PC home Online網路文學獎首獎,作品入選年度詩選等。著有詩集《通緝犯》、《精神病院》、《大雄》、《犄角》等書。
詩作內容十分多元化,充滿想像力、創作力,洋溢對詩不滅的熱情。沒有很炫的技巧、艱澀的語彙,鯨向海的詩非常有親和力,當詩中觸及一些甚為嚴肅、龐大的命題(例如哲學、宗教)時,他總是以極為樂觀、活潑(甚至有點俏皮)的口吻去處理的,不雕不刻,用鮮新而簡單的素材發揮一首詩最大的特色。而鯨向海的詩極溫柔而有惻隱之心,在面對一些社會、人群命題的詩作上,雖然使用了精準的感傷來表達感傷,卻也使用了精準的希望在他的詩中留下希望的線索。


曾淑美  

曾淑美,1962年生,臺灣南投草屯人。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詩人,1987年出版《墜入花叢的女子》,詩作量少質精,被選入華文區各重要詩選。資深創意人,長期任職國際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創意作品獲獎無數,備受肯定。報導文學工作者,曾任《人間》雜誌採訪記者,1992年出版《青春殘酷物語》。2001年,與鴻鴻、夏宇、零雨、阿翁在臺北共同成立「現在詩」社。2010年擔任楊牧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企劃編劇。





孟樊


本名陳俊榮,1959年生。台灣省嘉義縣新港鄉人;目前定居在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博士。曾獲中國政治學會傑出碩士論文獎。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主編《當代詩學》。早年曾參加漢廣詩社;並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理事。長期於傳播界任職,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時報出版公司主編、桂冠圖書公司副總編輯、聯經出版公司企劃主任及揚智出版公司總編輯;並兼任《聯合晚報》等報社主筆。曾於國內各大報刊開設專欄長達十數年。後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南華大學等校授課,並曾任佛光大學文學系系主任。


出版之著作有:詩集《S.L.和寶藍色筆記》、散文集《喝杯下午茶》、文化評論集《後現代併發症》、文學評論集《台灣文學輕批評》、學術論著《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已二十餘冊。



散文組評審:黃文鉅 羅任玲 陳室如

黃文鉅
一九八二年生,臺灣新竹人。東吳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以〈宅男物語〉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作品屢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特優、雙溪現代文學獎散文首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獎、新詩獎、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等。著有地下詩集《在劫》、散文集《感情用事》。






羅任玲

台北市人,祖籍廣東大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現任職於新聞界現任職於新聞界。曾獲師大文學獎新詩首獎,耕莘文學獎新詩、散文、小說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作品曾收入海峽兩岸多種選集。著有詩集《密碼》、《逆光飛行》,及未結集之報導文學、小說、極短篇等多種。
近期力作為「攝影詩」一整座海洋的靜寂》。










陳室如
臺灣省彰化縣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碩士、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講師、國立彰化高中教師。
曾獲文建會現代文學論文研究獎助、臺灣文學獎、磺溪文學獎等。研究領域以旅行文學、現代散文為主,著有《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文學研究(19452002》、《文為心聲──現代散文評論集》、《遇見現代小品文》、《近代域外遊記研
(1840~1945)等書。



小說組評審:林秀梅 張春榮 王聰威


林秀梅                                  現任麥田出版副總編輯




張春榮 


1954年生,台南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教授,曾出版作品《文學創作的途徑》、《一扇文學的新窗》、極短篇《狂鞋》等書,獲獎無數,期刊論文著作等身,而《現代散文廣角鏡》一書更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二屆文藝獎章。




王聰威
1972年生,台大哲學系、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畢業。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曾任台灣明報周刊副總編輯、marie claire執行副總編輯、FHM副總編輯。
1999年以〈SHANOON海洋之旅〉入選《八十七年短篇小說選》,隨即引起文壇注目。2008年以長篇小說《濱線女兒哈瑪星思戀起》獲得中時開卷十大好書獎、巫永福文學大獎,入圍金鼎獎與台灣文學金典獎,並入選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選書,而同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複島》則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最終決選。
另著有《戀人曾經飛過》、《稍縱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擺》、《台北不在場證明事件簿》、《師身》等書。

部落格:http://blog.udn.com/willwang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捕捉顏色的人各就各位!

今天在廣播裡聽到:「無論自然還是藝術,都是在談生命、生死興衰。」這次的展覽主題:植物與文學獎,是兩個同樣具有生長意象的主題,說明了我們為什麼希望這個展覽在春天,此時此刻到來。詩人說春天是欲望的季節,最近我們花園的繽紛證實了這件事,迷人的顏色誕生在宜人的季節。不論形狀姿態,它們都屬於春天,而且渴望被看見。



上周末剛結束的「臺大春色」工作坊,是展覽的焦點搭配活動。我們已第二次邀請都市酵母來到臺大藝文中心,上次是演講,這次則是一次校園歷險,都市酵母團隊以設計師的觀點,重新帶學生審視平常所處的環境,顏色是什麼?自然中的顏色透過細微觀察能有多細緻?


參與的學員在一天之中需在校園採集植物樣本、拍照,比對植物色彩與色票,並重組、擺放、排列不同的花朵、果實,最後各組歸納出他們心中所認同的臺大春色。那天天氣正好,備好帽子、放大鏡、筆記本、水壺、相機、採集袋及色票,各組展開蒐集色彩之旅。同學告訴我:「好多植物都好有趣,平常怎麼會都這樣走過去沒注意到?」如同都市酵母總監 Agua所說:「顏色觀察是一次洗禮的過程。」邊走邊欣賞自然的顏色,像是洗過眼睛一般,我們的眼光因為看見新奇的事物而更新。


都市酵母的Yaya帶領大家分析採集回來的顏色,試著讓大家用不同的感官想像顏色的可能性。「這個顏色給你什麼感覺?聯想到什麼?顏色有沒有味道呢?」保育社的參與學員詠鈞、偉豪則是從旁補充許多植物小知識,幾乎沒什麼植物是他們認不出來的,讓大家佩服不已。學員們的研究成果將展示在「紙上花園-臺大文學獎閱讀展」中,歡迎一起來觀色、捉色。

 4月1日起,在臺大校園內尋找野花的巨幅照片,用捉色卡(Color Catcher)框出最喜歡的色彩,拍照並上傳FBtag “臺大春色一起完成臺大春色色票本

捉色卡索取點:
臺大藝文中心、臺大第一活動中心DM區、總圖書館流通櫃台、鹿鳴堂旁紀念品商店




延伸閱讀:
都市酵母官網
臺大春色FB


活動、展覽聯絡人:
藝文中心 王學寧 (02)3366-1579 hsiehningwang@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