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第17屆臺大文學獎 散文組決審會議記錄


評審時間:2014/5/27  13:00
評審地點:雅頌坊
評審老師:何寄澎、蘇偉貞、宇文正
主持人:柯慶明
紀錄:王國陞



評審內容:

柯:各位同學,很高興邀請到幾位散文與文學的大家,作臺大文學獎的決審。我自己是年紀最大,所以擔任主持人,不參與評分。我們先介紹一下我們的評審委員,我們第一個要介紹的是同樣身為本校傑出教授的何寄澎先生。何先生現在在考試院服務,多年研究唐宋散文,作為散文評審是非常合適的。第二位是蘇偉貞女士,現在在成功大學任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是位傑出的小說家,很多作品都值得傳世。最後一位是宇文正老師,目前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編輯,同時有許多豐富著作,包括散文集、傳記,曾獲中國文藝獎章。由這三位優秀的文學名家為我們評審。首先,先請三位評審為我們講評對這次文學獎整體的印象。

宇:我最近評了許多大學文學獎,這次的作品是我看到的題材最廣泛的,包括情感、學運、及家庭,視野十分廣闊多元,文字也讓我十分驚喜,是我近期看到的大學文學獎最優秀的。十分難評審的原因是許多作品十分接近,特質都是十分理性,壓抑情感的抒張。但有時候把情緒抒發出來也沒甚麼不好,年輕的時候,讓感情奔流會更直接一點。

決審 宇文正老師

蘇:各位評審、同學大家好。剛才宇老師提到的部分,也是我初步的印象。題材的多元與感性的壓抑外,我更好奇的是這個世代的書寫。在進入決選的作品裡,對於控制文章寫作的能力還需要再進一步。有些短短的散文段落裡,分了許多小的段落,但每個段落之間的文氣不甚連接,使我有點遲疑。對於題材多樣,有兩點我比較遲疑,第一是情感的消逝與再現,第二是身體的迷惑與探索。當然這樣的主題是永遠的文學題材,但是當這些題材大量的一起出現,引發我對這個時代的心理的思考。也許大家探索消逝的事物,展現了高度的成熟,但又擔心熱情彷彿被壓抑了,這是我的簡單心得。

何:大家好,剛才兩位老師談的,我也有同感。這十五篇作品,印象深刻的共同表現是大家極力想對自己的素材寫深、寫好。但別忘了散文是生活中累積的各種情感與思考,當作者有相當的生活經驗的時候,以這樣的方式來探索,會有更好的展現。以這十五篇作品的表現來說,還有些可以成長加強的,我有些經驗想與大家分享。我自己在教學研究上長時間關注古典散文,但認識我的人知道我並不只關心古典,也一方面希望能把古典典範帶進現代。我認為散文是越平易越好,這十五篇散文有些我看得很愉快,有些我看得很辛苦。這有可能是我的問題,以我對美的感受與美的要求,看起來有些辛苦。但柯老師好像沒有這樣的隔閡,比較能感受這些作品的情懷。

        我今天很開心來參加臺大文學獎,因為當時開始辦的時候我就已經參與。當時是文學院與工學院的學生主辦,當時有一位得獎的褚士瑩同學,寫得非常優秀,果然得獎。雖然他好像不太愛唸書,後來到處跑,曾經在埃及動亂的時候去旅行,當地政府還保護他。在書寫的世界中,我希望大家了解自己的寫作與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一同生活、成長,謝謝大家。

柯:感謝各位評審,那麼我們現在先來統計各位圈出的優秀作品。




公佈圈選統計結果
柯:好,那麼我們先從只有一票的作品討論,代表有某位評審青睞,可以先發表意見,向大家分享。

宇:好由我向大家分享〈家庭教師〉,這篇描述一個大學生當許多家教,對於臺北與家鄉的情感思索。我大概知道其他老師沒有圈選的理由,因為它的結構並沒有非常緊密,但我喜歡他描寫家教生活的細節部分。與家教生活之間細密的人際關係,家長記得他喜歡吃甚麼、有甚麼習慣等。但可能一年之後離開了再也不會見面。或許可以聚焦在這些情感與細節部分,會十分吸引人。最後一篇〈於焉身體,於焉抗爭〉相較於其他情感較壓抑,這篇是情感最澎湃、豐沛的。在描寫學運的議題當中,他與他的男朋友都是舞者,雖然他對於愛的邏輯沒有解釋、可能過於簡單,但他們的身體感,汩汩流動的力量,一氣呵成像篇如歌的行板,就好像一支流動的舞作一樣。

柯:這我同意,前幾天新詩也有很多關於社運的篇章得獎。〈於焉身體,於焉抗爭〉說道:「暴力沒有身體,但我們有」對我來講這真的是畫龍點睛,對我們是很好的教育。〈家庭教師〉有意思的是角色的轉換剛好與空間的轉換有重疊,發展出豐富的象徵。這兩篇,雖然我是旁觀者不參與評分,但我了解宇老師對這兩篇的想法。好那接下來請何先生先來講評。

何:只有我選的兩篇是〈蠶蛾〉與〈尖尖〉,我想先表達如果只選兩篇、或選到七八篇,我可能不會猶豫這麼多。因為從各種因素來說,這些作品各自充滿了許多問題,卻又各有各的好處。首先來看〈尖尖〉,對我來說剛開始其實看不太下去,後來我欣賞他的原因,是在描寫姊妹之間的愛情與矛盾。好像很甜蜜的關係,仔細看其實不然。當姐姐長大成為少女,妹妹看似還是個很叛逆的女生。在家裡的情感有許多的衝突與糾葛,對我來說十分能理解與想像,所以就選進來了。〈蠶蛾〉這篇在讀的時候,剛開始段落好像有些搞不太清楚。講到蠶就會想到小時候養蠶與蠶在古典的象徵。而作者則是一直在問一個問題:「蠶到底是怎麼死的?」蠶的讀音在古典中還諧音糾纏的纏,彷彿是在家庭中爺爺、奶奶等關係的情感的對照與呼應。以這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支脈就會比較清楚。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後來提到它的死,他說:「蠶蛾這種軟弱的生物,又能夠憑藉甚麼來弄死彼此呢?羽翅?口?足?這樁從未了結的童年懸案,長久埋藏深埋在我心裡,每每使我想起我的物種同類,我們生生不息的相愛與傷害。」好像是用蠶蛾的關係寫到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我們相愛、又相害,這點對我來說有很大的震撼。

評審 何寄澎老師

那麼回來看到〈家庭教師〉,其實我對這篇也很欣賞,但後來捨棄的原因是因為不知到它到底寫的是對於臺北的感情、南部的感情、還是對於家教學生的感情。當然他的家教家庭對於他的感情也很好,對他很好,但這下來一年就沒了。也有提到對於臺北盆地的看法,後來又提到他是南部來的孩子,三者之間的關聯卻又沒有十分緊密。那對我來說,臺北、南部、家教家庭,這三個情感的元素到底重要的是哪個呢?這是我考量的。〈於焉身體〉對我來說情感太黏膩了,所以我沒有選進來。

柯:我回應一下何先生的意見,〈蠶蛾〉的題材有潛力發展成長篇家庭式自傳,述寫更多的細節。〈尖尖〉的悲劇性我一直認為來自於祖父,我在想如果我當爸爸、當爺爺,會不會把這樣一個叛逆的女兒趕出家門。我認識何老師大半輩子,他研究古典大半輩子,對這樣的感情一定有很多共鳴。

蘇:只有我選的兩篇是〈迷路〉與〈雨的意象〉,首先必須提到有些作品中虛構的元素非常強,這會是我考量到散文這個體裁時有顧慮的,雖然現代文體彼此間的界線沒有劃分的如此分明。

        〈迷路〉提到了他以第二代的身分往返澳門與臺灣,這樣層層疊疊的情感,對於身分的認同產生猶疑。我們看到第二頁他在澳門吃了一碗粥,以及在臺灣吃了一碗豬排飯,他靠著食物的記憶,在地點與情感之間作轉換。另外一個是不會講澳門話的臺灣母親,與來臺灣工作的澳門父親的生活。父親與自己回到澳門產生「鄉音已改」的狀況,他自己出生在澳門,在臺灣生活,卻不會講廣東話或臺灣話,顯出了他自己身分認同的迷惘。

        〈雨的意象〉,近年我往返臺南與臺北,時常想到臺北雨的感覺。他描述到臺南的雨總是醞釀半天,最後在午後傾盆而下,臺北的雨則顯得愛下不下。他以雨的意象來描述自己的情感。他說,看到第二頁:「臺北的雨像雕琢的木刀,一劃一劃。」描述台北的「要下不下的雨」不是輕巧,而是清冷的感覺。這勾起我對臺北的雨的共鳴,沒錯臺北的雨正是這樣。雖然詩意的語言可能顯得有些耽美,但用雨天的形象描繪自己對雨及城市的感情,十分的細膩。他在最後寫到雨下得像迷幻的煙花,這個畫面似乎瞬間的停格,而他終於能看見雕塑刀似的雨。他最後一句寫到在這樣的畫面,耳邊同時響起了南方的春雷。

        〈家庭教師〉我也滿喜歡的,但是家教家庭與自己的家庭的情感有二元對照的手法,以家教家庭對照自己的故鄉。但這樣的手法前面兩篇更為優秀。

柯:蘇老師剛剛提到的食物與地域情感,有人說:「愛美國就是愛上apple pie」,對食物的想像與對地區的情感的呼應。現代地球村人們時常遷移,不同地域的人也可以結合,但自我認同的問題也逐漸產生,政治上與生活型態上的問題也顯現。父親是澳門人,母親是臺灣人,對自己的澳門性或臺灣性產生了很深的懷疑,這剛好是很有意思的意一點。我三十幾年前去高雄中山大學出差,他們問我要不要留下來當教授,我想高雄有很多的好處,但高雄一直都不下雨,對我這個臺北長大的人來說,我還是習慣臺北的雨天。這種地域的情感也像〈雨的意象〉提到的,而他最後一句描寫的十分傳神:「春雷猶在耳邊。」人們總是會想起熟悉的情景。

柯:接著請大家談談兩票的作品。

何:〈夜遊蘭州〉事實上在寫一個思念,我最欣賞它的是寫這樣的思念又含蓄、又熱烈。尤其是透過黑蘭州對情人的強烈思念,「在空氣中永遠不會散掉」,文字也特別的好。

宇:這篇排在第一篇,讓我嚇一跳,想說台大學生的文字水準真高。這篇能看見文化的碰撞、交流所碰撞出來的火花。有對人的思念,也有對文化的衝擊,在這篇當中,兩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遠距離戀愛,它也用點著黑蘭州那個菸來象徵裊裊維繫戀愛,彷彿是似有若無的情感,讀起來是非常有韻味的一篇。

蘇:跟宇文一樣,覺得臺大學生的角度跨得很大。這是一個很奇特的戀愛地理學,但沒有選的原因是因為他用的比喻太方便了,比方說新店溪與黃河。交換生來自蘭州大學,但本身出身江南,這樣一個江南、蘭州、臺灣的對照,像第二頁的蘭州突然出來,「當南宋人決定以杭州為首都那一剎那……」像這些部分有時太跳躍、修飾的詞句太耽美,這樣的意象有點讓人難以聚焦。與其說作者喜歡蘭州,不如說他喜歡這個人。但這麼強烈的、一面倒的喜愛蘭州的描寫,如果是因為性別上對蘭州特別關注的話,也許他可以得到一種解放,在蘭州可以像黃河一樣解放,不像在新店溪一樣拘束。這篇文章也有優點,可以用歌來定位地理位置,缺點是太抒情、太流行了,主詞也不見了,這是我有點遲疑的部分。

評審 蘇偉貞老師

宇:我沒有考慮到性別的問題,我讀起來比較像一個女孩寫給男孩的。我覺得他愛情的部分可以再釋放出來一點。

何:我覺得這篇的好處就在壓抑,完全可以感受到情愛的深刻。我剛看偉貞談那一段時,我在想他同樣拉出他在臺北去蘭州,是一個冒險。我想這兩者可以很順暢的呼應起來。他用很有名的歌來穿插,有點過於形式,但有時候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們對年輕人不了解,但有時對最簡單的歌詞反而更有感覺,這真的讓我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蘇:我覺得是細節不見了,就是很強烈的情感,彷彿任誰都可以喜歡黃河。

宇:〈醫院札記〉看起來是一個第一期糖尿病患者的自述。從病苦的切身關照,凝視痛這個字,不斷的辯證,當病跟痛變成生命的主要課題時,生命是否還值得回顧?讀下來,讀者似乎又可以從作者的頻頻回首,理解作者用文字作為回應生命的一道窗口。我哥哥的小孩自己就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姑姑,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入進去,看時非常難過。

蘇:這是讓我滿困惑的一篇,一開始看前面時覺得有點自憐,剛剛宇文提醒時才發現,我喜歡的是痛的隱喻和痛的病理學,與自己身體的辯證。碎片似的痛連成他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跟他的痛彷彿無法切割,這篇分為十小節,用這種零碎式的段落來呈現,在痛的時候來深化他的痛,例如用希臘神話中不要回頭的概念,來陳述自己絕不回頭、永劫回歸的意義,到第七頁把痛認為是生命的常態,在不歸檔當中就不存在……等等,深化了痛。這樣層次的出現,也許要很仔細的看待它,否則痛似乎變成一種隱喻。但是感同身受這件事,可能在宇文身上會發現,但有些人的感同身受,必須用很準確的方式勾動它,太隱喻未必是個好的策略。

何:我沒有挑這篇,首先我當然同意、並承認這篇的作者透過身體的痛,越挖越深,到最後整個生命都是痛,無休無止的痛。而我們無論是對身體上的痛、或心理上的痛,一輩子無法擺脫。作者顯然無論是寫作或思考,都很用心在寫,使用很多典故或文學上的情節。但我不認為散文應該這樣寫,有那麼多的段落在談,當中的聯繫性必須仰賴讀者完成,作者沒有這個權力把內心翻騰的思考、喃喃自語,用這樣看起來沒有系統的方式呈現。作者也許一如篇名,就是在寫一篇札記。我更不能接受的是,作者在標點符號上的使用。如第一段,我看了很久不知道在說什麼,不清楚為何要特意碎亂到這樣,增加其晦澀的感覺。第二頁的第二段文字,雖然比較精整,但還是晦澀。這些句子單獨看都很有美感,如「苦行僧」。第四頁「不然請給我最後一根稻草」,看不懂是什麼意思。如果作者在場,我下次建議:這麼好的才華、這麼深刻的用心,是否可以用更清朗的文字表現。

柯:我們接著就討論〈身為一群過氣偶像的粉絲〉

蘇:這篇太妙了,看了那麼多痛苦的文章後,我謝謝它拯救了我。有些文章你寫不出來,就像這篇。開頭煞有介事的敘述過氣偶像的三個原因,作者可以在這過程中採取一種策略,避開談論他們的八卦,專注討論在曲風、粉絲的宿命、甚至是他成為粉絲後,偶像就走下坡,反而讓他自己變成聚焦的中心,偶像變成次要的。在平鋪直敘的過程中,作者表現出流暢的能力。最後他提出的那一點,我一直想找到答案,為什麼無法喜歡上臺上現在的明星?最後把它歸之為他對於自己的部分,似乎是一種宿命、認為自己是個帶衰貨,這種超凡的能力讓我哈哈大笑。在認為自己帶衰時,結尾突然筆鋒一轉,說我最近喜歡上一個電音女子團體,我突然替這個偶像團體有點擔心,這埋下一個俏皮的伏筆,進入下一個輪迴。他用反的方式,來談粉絲的歷史,這篇真的蠻妙的。比較大的意見是在文字上有些太口語化。

何:這篇文章特殊的味道,或口語化的缺點,剛剛偉貞談得很精準了。我順著她的話再強調一下。諧謔或戲謔的文字是最難寫的,這是十五篇中唯一的一篇,我上課時教蘇東坡,不只是因為他寫〈赤壁賦〉有這麼高的思想,這麼通達的境界,而是他寫生活中的芝麻綠豆,但用幽默詼諧、或調侃自己的文字來寫。整個散文的書寫傳統本來有這個東西,但也許是大家太嚴肅看待文學寫作,因此慢慢把這個東西丟掉。雖然這篇文字不夠簡鍊,但有諧謔的味道。作者首先寫自己是喜歡過氣偶像的粉絲,最後才表現出寂寞的感覺。這種自我調侃的方式,開始的時候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問題,最後當然還是談到自己喜歡就喜歡,這中間的起伏、對自己先懷疑再肯定,算是合情合理,並且對自己所相信、所喜歡的肯定。戲謔之外,還是有其細膩之處,令人耳目一新。

宇:從這個心態就證明兩位老師的心態都比我年輕。

柯:再來談〈買來的人生〉。

何:這篇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這當中是寫生出來很抱歉的文章,寫整個在醫美的過程中,全文瀰漫著說不出的鎮定,以及說不出的感傷。最感動的是它的結尾,他母親說的話,這個結尾劇力萬鈞。

蘇:如果說〈醫院札記〉是一種身體上的痛,看這篇才知道另一種人生中的痛,這種痛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內在的。我比較大的意見是第一段到第二段,看這部份感覺是身體情慾上的反覆探索,但並沒有真的展開,就轉到外貌上了。透過整形不斷地修飾自己,甚至還減肥,包含他的婚姻、情感等等作了聯繫。外貌可以改變整個人生、甚至整個情感。這樣的聯結也許是跟他的外表有關。但對一個閱讀者來說,一個外表可以聯結到對人生的全盤否決,對我而言比較難理解。最後一段說不斷地修飾自己,直到忘記自己,說請記得我,但這裡的主詞不見了。對我來說,最後簡直像是詛咒,呼應一開始母親說「生下你是個意外」。這種對人生的怨懟,我比較難理解,因為他並沒有訴說怨懟的原因。我們看過很多外表不怎麼樣的人,也對人生沒有這樣的怨懟,這可能是種心理疾病,但未必與外表有直接的關聯性。我對這篇的內在精神比較沒那麼認同。

宇:我選這篇是放在比較大的結構。我們有時說文學裡的真實,比歷史中的真實更真,這邊從另一個視角,讓我們看見這一代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看這篇是充滿著新鮮感的。從醫美談人可以買自己未來的人生,這是我們這個世代沒有的概念。他寫到對於身體的,把自己陌生化、抽離來看待,一下客觀化、一下又進來,反覆辯證身體對於形貌的思索。但剛剛偉貞談到的一些問題也是我疑惑的,這些對身體的思索,這個主題跟性別的關係。如母親說後來沒有性,這個性可能指的是性別,開啟了對於自己性別的疑惑,但這個問題好像後來就沒有再處理。如果把焦點放在型塑身體,會更準確。

何:我不認為第一段的性是性別,其中我有個疑惑,反覆看到最後,我覺得應該還是身體上一個長得太不能入目的人,隨著他的成長,這些愛慾交歡都不會有。所謂意外也不一定是個意外,我不知道。第二,作者很顯然可能是虛擬地把醫美相關的整容當作素材,寫人類的悲哀。我自己碰過一個女孩,我看到她的時候我其實很難過,她整個人也沒有讓人感覺到二十來歲該有的青春。幾年之後我看到她時,我不認得她。聽說她曾經有三、四個月不見人,後來發現她整容了,看到她時幾乎是換了一個人。我只是想跟各位說有這樣的人,面對他天生的樣子,未來是一片黯淡的,所以她去工作、存錢,然後重新雕塑自己。她的內心變得非常黑暗,所以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而離開原本的位置。後面各式各樣的抽脂、減重、雕塑,用了很多醫美手術的描述。一個人不斷改變時,內心的複雜度是難以想像的。最後感動的是,畢竟是母親,不管怎麼樣我都認得你。有些段落感覺是不必要的,如何謂正常的部分,感覺一氣呵成度受到破壞。

蘇:我想補充一下,作者有很好的描述能力,但有時會岔開、失焦。身體與性上的聯繫,有些模糊。另外對他的題目,我覺得太不文學了。

宇:我也補充一句,兩位老師講過後,我承認我應該是誤讀了,讓我誤以為他指的是性別。有些句子應該要刪掉,如「不再有性」。

柯:六零年代對於心靈治療,開始走向內在療法。當時有書提到心靈整形術,我們的自我包括兩個部分,包括IME,起先只是整容,後來發現整個人的心靈都改變了。請大家分別談談零票的作品。

何:〈河堤閒記〉是一個好像很中文系的書寫方式,我沒有挑的原因是,有古典的影響,有些部分太扭曲了。比較有問題的是有太多東西,而且是平常的東西。
〈翠鳥離去之後〉,我覺得當中的意象跟描寫是好的,但有點拉雜,有時講到會傷害人的教育,有時特別舉了現在比較流行的自然寫作作家,簡單來說我覺得這篇有些段落可以刪掉,鍾情守護這個主題有點俗濫。〈清晨花朵〉寫情傷,我覺得這篇沒有鋪展開,很多地方寫得倉促了。我個人讀的最辛苦的是〈是我非常了解的一種……〉,無法評論。

宇:〈河堤閒記〉文字過於雕琢,有過多的比喻,是我最不了解的一篇。像一個病患滔滔雄辯,但我不理解他想表達什麼。〈翠鳥離去之後〉說得太多,太說理。
〈記憶的墓穴〉最大的問題是,卡佛書中的對照很重要,但他所描寫的麵包師,所象徵的是陌生人的溫暖。這是最重要的比喻,但卻並不貼切。〈清晨花朵〉像小說,讀起來太刻意,沒有真實感。文學有好的意象是好的,但抓著從頭到尾只想扣著這個意象,就不是好事。

柯:〈河堤閒記〉讀起來有印象派的感覺,描寫日常的東西,卻有印象派的繽紛,充滿生活的甜美。我覺得喜歡生命的美好,未嘗不好,衷於自己的感覺,讀這篇我感覺很愉快。〈記憶的墓穴〉很重要的是,一般人對於死亡的認知,不是從爺爺、就是從奶奶開始,至少他很努力把這些事情描寫出來。〈清晨花朵〉,我懷疑他講的其實是芳香療法,屬於某種按摩,這樣的東西又把他牽扯到情感的方面。散文當它的敘事性加得很強時,它就應該變成小說。如果抒情性過多、採取片段的寫法,又接近詩。如果論述性太多,似乎又變成論文。這是一個拿捏的困境。我覺得它給了我一個至少很重要的線索,是提到費里尼和他的《八又二分之一》,在講人的某種人生的追尋,片段之間沒有太多聯繫。我覺得這樣的題材用小說無法寫,用詩又太簡練,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從散文的決定,到散文的艱難,背後其實是廣義的、心靈自傳性的、游移的書寫。基本的情調是還不錯,但這裡頭又牽涉到,寫作不是寫給自己看的,也不是只寫給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看的。






:最後結果,贊成夜遊蘭州兩票,贊成雨的意象一票,夜遊蘭州第三名,雨的意象是第一個得到佳作的。蠶蛾得到第二個佳作,迷路得到三分,得到佳作。

問答時間

同學:老師好,〈迷路〉是我的作品,我想問我這篇有哪裡是比較需要改進的地方?

何:〈迷路〉我本來沒有選,其實我一開始就說,如果可以挑七八篇,我就不會困惑,一定會選進來。我讀這篇是覺得,談一個歸屬、一個認同,其實是很無奈的。如果你沒有歸屬認同感覺的人,就不會意識到有這個問題。整篇來講是很乾淨的,要傳達的也很清楚。我們這次很多篇大家很節制,節制是好的,唯一的一個我只能很模糊的講,情結和素材太簡單了,因此比較沒有厚度。

柯:只要最後一句改一下:「還是決定蝸居在我的小房間裡,那才是屬於我的世界嗎?」把句號改成問號,如果是句號好像整篇作品前面討論的認同感全部都直接被否定掉,但改成問號便餘韻無窮。

何:我覺得不用加「嗎」或者直接逗號改問號都很好,甚至原本句號那樣也很好。

柯:或者甚至寫到:「太陽熱熱地擁著我,我瞇眼仰頭,伸手試圖擋住光線,光卻從指間滲出。」就結束,後面的都刪掉。就會透露一種不管人們身處何地,終究是處在同一片天空、同一道陽光底下。

男:各位老師好,我是〈身為一群過氣偶像的粉絲〉的作者,很感謝兩位老師的青睞給我很高分,另外也想詢問宇文正老師是否能給我一些關於本文的意見?

同學發問詢問老師意見
                                       

宇:我覺得這篇寫的很好,文句很簡單直白,寫作都在水準以上。但純粹是故事、題材上沒有吸引我,所以才沒有給分。

柯:謝謝同學的提問,其實我們本來寫作的目的,除了與讀者陳述自己外,就是為了要吸引那些有共鳴的人看的,吸引有相同共鳴的人也是寫作的一個目的。十分謝謝各為評審與同學,我們今天散文組的決選會議就

到這邊結束,感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